用“长征精神”催生乡村振兴的“万树繁花”
来源:临洮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1-11-22 16:28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在我驻村扶贫的甘肃省临洮县衙下集镇红峪村,当地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利用区位优势特点,积极发挥主动性,发展特色产业,展现出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面。
这个村子位于甘肃省临洮县城以南,红道峪沟内,距离县城20公里,所以才叫红峪村。村里过去主要以种养业为主,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村内环境较差,群众自我发展的主动性不强,甚至群众的出行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全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近几年以来,道路硬化、自来水公共管道的维护、基础设施的维护、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特色产业的发展、乡村非遗文化花儿产业的发展……作为一个山区贫困村,一个又一个问题,后续各方面的发展使我陷入了困境。
作为红峪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一员,红峪村发展的现状使我意识到,产业发展是群众收入的命脉,产业发展是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村发展的领域很多,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发展好产业。只有产业好了,才能让更多的群众留在农村,让农村这个“大巨人”不在“躺平”,而能动起来,才能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动力和活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思路决定出路。通过我们平时进村入户调研,发现全村留守人员有着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着文化水平的限制、养殖技术的落后以及市场区位优势的竞争等问题。如何发挥合作社作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的价值,提高农户的收入,成了继续解决的问题。当前时间非常紧迫,我们一边组织村社干部去先进村学习经验,一边结合村情积极谋划,同时依托帮扶单位甘肃省临洮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镇政府积极谋划整合,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产业兴旺,全村群众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帮扶队积极深入户上宣传引导,先后通过产业扶贫和银监会产业贷款等有效方式,全村的牛、羊、猪的养殖规模较去年有很大的增长,一部分养殖户由过去的不搞养殖、少养增加到了现在的好几倍以上,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从农户到合作社,从合作社到市场,规模化养殖、科学化管理,一条产业链初步形成。
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帮扶单位甘肃省临洮县委组织部积极配合衙下集镇党委、镇政府通过有效整合涉农资金、争取社会帮扶资金等多个渠道,紧盯帮扶村基础设施短板,精准安排扶贫项目,着力解决帮扶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宽带网络覆盖等问题,进一步改善帮扶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仅2020年,全村投入各类帮扶资金396.81万元,帮扶村通村主道硬化率达到100%,自然社道路硬化率达到41%,实现村委会、村卫生室、村学校的网络覆盖率和广电通村率均达到100%,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加强。同时,通过有效途径摘掉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稳步增加。
“酒香也怕巷子深”,农特产品的销售难一直是困扰群众的瓶颈,交通和信息的闭塞,导致农特产品“卖不掉、价不高”。随着“互联网+”新技术在农村的快速普及,电商扶贫模式不断更新,尤其是经历疫情冲击后,直播带货成为农民的“新农活”。村里接网后,帮扶队针对有发展电商意愿农户,特别是村上“网红”,多次深入户上,积极做好相应的宣传引导,利用互联网建起电商平台,将本村的土豆、蜂蜜、花椒、大豆等一些农特产品放到网上销售,并结合本土非遗文化“临洮花儿”等特有方式进行直播带货,进一步扩大红峪村的知名度,与此同时,线上线下单数量也在急剧增加。电商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城市餐桌,为农特产品打通了“进城路”。
乡村振兴,关键是我们要协助村“两委”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进位,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提升内在价值;并通过花儿展现农村农耕故事、促进乡村繁荣,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早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农村发展、群众受益的发展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来源:临洮县委组织部| 编辑:张得强 | 编审:安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