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临洮动态 》正文

临洮:撂荒地焕发新活力 “六字诀”念好“稳粮经”

来源:临洮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2-03-29 08:30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今年以来,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及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撂荒地治理作为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关键举措,走出了一条以撂荒地治理保障粮食安全的新路子。
引导土地“转”,盘头山又迎“麦香飘” 
       阳春三月,临洮县辛店镇上杜家村盘头山萌发着绿意。绵延如带的梯田间,旋耕机的轰鸣声久久回荡。看着正在翻耕的土地,今年60岁的上杜家村村民江书明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家里在这盘头山有六亩耕地,曾经在老一辈庄稼人的辛勤劳作下,一到金秋漫山遍野都是麦香。近年来,孩子们纷纷走出大山、外出务工,自己和老伴儿年事已高,在勉强种了几茬胡麻、玉米之后,在2015年不得不放弃耕种。撒过汗水的田地年复一年长满杂草,这对于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江书明来说,是压在心里最大的苦楚。
        2021年,临洮县宏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意流转上杜家的800多亩撂荒地,江书明第一时间去合作社咨询,并当场做了决定,“不管租金给我多少,只要地不荒就行!”
        近年来,为了着力破解单打独斗效益低的问题,临洮县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委会组织群众和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明确土地承包权、使用权和利益分配方式,组织群众依法自愿将撂荒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由合作社复耕代种,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益。
引进公司“营”,望天田变身“香饽饽”
       在临洮县,层层叠叠的“望天田”并非个例。八里铺镇沿川子村,六成以上的撂荒地高低不平、大小不一,零星分布的小地块无法规模化发展,传统农耕得不到良好收益。村民牟雪峰家的土地以前只能小规模种植一些马铃薯和玉米,这样的“小农经济”多年来只见汗水,看不见同等回报,因此牟雪峰的三亩田只能撂荒。
       今年以来,八里铺镇沿川子村引进了临洮狄道康元循环农业公司,与当地合作社达成协议,规范流转群众耕地2000余亩,完成深松旋耕1716亩,合并分散小块土地380亩,培育发展黄芪、党参等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牟雪峰高兴的说,现在撂荒地种上了,自己还能在公司打工,一个月挣两千七百块左右。“咱们庄稼人还是庄稼人,种的还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这些家业,但是收入是之前没法比的,对老百姓太好了。”牟雪峰说。
       在“望天田”变身“香饽饽”的同时,临洮县八里铺镇还充分利用村民废弃院落、空闲宅基地和农作物秸秆,打造肉羊、蕨麻猪、肉兔等繁育养殖基地,发展颗粒饲草料加工销售产业,多方式打造“环境节约型”经营模式,在有效解决村庄“空壳化”,促进“荒地”变“金地”。目前,全县引进公司4家,完成撂荒地治理2511.5亩。
依托项目“治”,盐碱地拉满“幸福感”
       针对山区村,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企业化经营模式,促进“荒地”变“金地”;在川区,依托项目着力破解低效耕作转型难的问题,盐碱地也能变良田。走进位于临洮县新添镇潘家庄产业综合体(一期)项目,在整齐划一的钢架大棚里,一簇簇绿油油的花菜正孕育着第一轮收获。很难想象,这片生机勃勃的“金土地”在“变身”之前是一片荒芜的盐碱滩。
        新添镇上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师荣新告诉笔者,村上的几百亩河滩多年积水,盐碱化严重,群众只能“望洋兴叹”。2021年,在临洮县县委、县政府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盐碱地改良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村上开挖了几千米的排碱沟、修好了田间配套设施;宽敞的水泥路直通大棚门口,老百姓就像在自己院子里打工,非常方便。现在基地通过群众自行耕种和合作社流转经营两种模式,引导当地百姓大力发展芹菜、青笋、韭黄等大棚蔬菜产业,切实拓宽了增收渠道,提升了土地效益。目前基地的34棚菜花将在五月中旬上市,按照每棚每茬收获4000公斤来算,预计每棚每茬增收达到一万两千元左右。
     “我们以后还要把高精尖的产品引进进来,让产业基地给周边的农户形成很好的带动效应,进一步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心里收获的是满满的幸福。”师荣新说。
农机服务“种”,两栖工成了“双薪人”
       时下,临洮县各乡镇的春耕生产依然如火如荼,田间地头开足马力的“机械铁牛”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针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人工成本高,群众因外出务工想种又无力种地的问题,临洮县积极向群众宣传讲解《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政策,特别是加强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群众对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合作“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在全县构建以耕种收服务、农机人员技术培训、农机具维护为主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在18个乡镇组建成立了52支农机服务队,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农机服务队队长,采取“机械入股、统一派工、单机核算、定点维修”的方式,为群众开展耕种收全覆盖农业机械化服务,降低了群众种地的人工成本,提高了农作物产量,释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有效破解了“两栖”农民“在家种地收益低、外出务工地撂荒、种地务工两难顾”问题。目前,已通过引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动员群众复耕撂荒耕地1173.7亩。
清退苗木“复”,树耕地复归“麦粮田”
       近年来,由于苗木市场不景气,临洮县峡口镇峡口村村民吉孝勇种植的一亩油松只能积压在地里。
       “你这苗子已经三四年了,这本来就是耕地,现在咱们清理了,种上粮食还能有收益。”峡口镇干部上门给吉孝勇作动员。三月中旬,挖掘机开到了油松地里,伴随着轰鸣声,长长的“手臂”将土地清理平整。
      “这地原本都没心劲管了,苗长的也不好。种了这么多年,只能做燃料。”吉孝勇一边捆扎可以利用的树枝一边说,“后续种上玉米或者洋芋,心里也就踏实了。”
       针对全县耕地内苗木存量大、销售难,导致大批农田变相撂荒的问题,临洮县在认真排查摸底、分类制定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临洮县进一步加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排查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了责任主体、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通过下发清理通知、责任包干到人、签订承诺书等方式,分类逐块稳妥有序引导群众清理腾退、恢复耕种。同时,借助林业生态工程、春秋季植树、秸秆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加大对清理苗木的使用,尽量减少农户经济损失,提升群众清理积极性。目前,全县累计清理清退苗木2191.8亩。
村级组织“托”,小农户接轨“大农业”
       近年来,农村失能家庭无人种地、因病因残无力种地、举家外迁无法种地等问题凸显。临洮县按照“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由村级党组织牵头,在承认群众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将群众撂荒耕地交由村级富民产业专业合作社统一托管经营,为农户提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统种统储的全程托管服务模式,确保做到撂荒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同时,按照“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思路,积极探索建立村集体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托管经营土地取得的“固定分红+效益分红”的方式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有效解决了“无人种地”和“谁来种地”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土地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目前,临洮县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托管模式,累计治理撂荒地407.6亩。

       【来源:看临洮 | 编辑:邢玉梅 | 编审:安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