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组工文萃 》正文

黄土地的日子变“火”了

来源:临洮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2-04-28 11:45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我是一名从甘肃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孩子,我对这里的黄土地有着很深很深的感情,就像艾青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这里的“黑面馍馍”“包谷面疙瘩”“洋芋干儿”养育了我。

  听老人们说,这个村庄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世世代代的人们都以务农为生,由于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交通闭塞,这里的人们只能“靠天吃饭”,遇到干旱天气,就会严重影响收成,甚至颗粒无收。
  小时候,听老师经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要好好儿读书,走出这片大山”;听父亲跟我说,“你娃要是不好好儿读书,我和你妈就白苦了”,这些话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我一定要“走出去”。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供不起读书郎,懒汉晒太阳”是十几年前这里真实的生活场景。先天条件限制,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项目政策引进少,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等成了制约这个村庄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3年,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生根,这个原本贫穷落后的小村庄也开始变化起来。危房改造、自来水入户、村组道路硬化、产业项目实施、教育补助、医疗改革等一项项惠民政策如雨后春笋纷纷涌入农村。我们村还多了上级帮扶单位、选调生、公务员、大学生村官等一批新成员的入驻,他们和群众打成一片,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带领群众,千方百计为这里的群众寻找挪穷窝、拔穷根的新路子,形成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良好氛围。
  2018年,我如愿进入公务员队伍,成为了一名基层干部,在我们镇的一个贫困村担任驻村工作,正赶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鸦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我一直想着用自己的努力给生我养我的这片黄土地做点什么,如今,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干部的到村指导下,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百合、马铃薯、中药材种植产业,按照“百合加工延链条、洋芋错峰拓销路、药材道地抓标准”的产业发展思路,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销售渠道”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还发展了电商产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彻底解决了多年来农产品无出路、出路难的问题,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余元。
  2020年,历经8年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再看我长大的这个小村庄,摇身一变,完成了从“深度贫困村”向“小康村”的华丽转身,清一色的砖瓦房、水泥路,家家通上了自来水,崭新的学校,还有了我们自己的幼儿园,男女老少都用上了智能手机,硬化路也通到了家门口,再也看不到土坯房,黄土路,再也吃不到“黑面馍馍”“包谷面疙瘩”“洋芋干儿”了。
  茶余饭后,安静的村庄会突然“歌舞升平”,村民们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跳起了广场舞,“如今条件好了,生活富裕了,我们每年还要举行一次社火表演”,达支书这样说。
  走了很长的路,我走出了小时候的大山。最让我感到开心和幸福的事情是,恰到而立之年,恰逢乡村振兴,我又回到了最初离开的地方。
  每每走在家乡的水泥路上,看着成片成片绿油油的“洋芋花”,黄澄澄的百合花,绵延数百里的马啣山风景线,我的脚下充满了力量,心中充满了希望。
【来源:共产党员网 | 撰稿:达小强 | 编辑:邢玉梅 | 编审:安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