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培训心得(二)
一、基本情况
2021年4月11日至17日,全市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园开班,我县1名县委组织部干部和7名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参加培训。本次培训班重点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等内容开展,学员们聆听了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大学、义乌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等部门单位的专家、教授、村党组织书记专题辅导5场,到桐庐县、余杭区小古城村、海宁市桃源村、安吉县余村等地进行了现场教学,并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嘉兴市南湖边瞻仰红船,接收革命传统教育。培训期间,参训学员找不足、比差距、学经验,深入地进行了交流探讨,新添镇梁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苟军军作了结业式交流发言。
二、实践经验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生态禀赋良好,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早、动作快、资金投入大,思路超前、措施完善、成效显著,特别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的全面推进,让“浙江美”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主要有以下经验:
(一)科学制定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发挥好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浙江各县市在美丽乡村建设初期都把规划放在首要位置,用“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规划的先行,有效避免了行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确保了建设效果。一是坚持城乡一体编制规划;二是立足乡村特点编制规划,最大限度地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着力打造具有乡土风情和显著辨识特征的美丽乡村;三是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将规划内容分解为年度实施计划和具体的实施项目,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四是从省、市、县、乡、村自上而下均设计了品牌形象与宣传标语,彰显了其独特的产业定位和品牌定位。
(二)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有效落实。按照“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机制创新”的要求,浙江加大了创建资源的整合,强化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由党委牵头,建立了各层级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分类指导、激励为主的考评机制,根据已有基础和功能定位,将村镇划分为特色农业、工业经济、休闲产业和综合发展等类别,设置个性化指标进行考核。
(三)重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到村容整洁环境美。整治优美的村庄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最直观的体现。浙江早在2003年就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在创建过程中,浙江坚持把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多年来,浙江通过开展以“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杆线序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环境绿化”为目标的村庄环境整治行动,使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浙江省在经历了村庄环境整治以后,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发展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安吉县、桐庐县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主要有桐庐县环溪村、安吉县余村,其中安吉余村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地方。
(四)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做到产业富民生活美。浙江始终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农村产业基础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位置。2012年,浙江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实现方式”列入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试点工作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为纽带,因地制宜探索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服务、物业建设、混合经营等多种集体经济实现方式,形成了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资本运营型、基金运作型、村庄经营型、产业发展型、生产服务型、村落建设型、土地股份合作型等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的十种模式,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实施浙商“回归工程”,积极支持引导农村发展电子商务,在资金、物流、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五)挖掘文化内涵,建设乡村文化,做到乡风文明素质美。建设美丽乡村,环境改善是基础,经济发展是关键,村风文明是目标。一是充实农村文化载体。以文化礼堂建设为抓手,实施乡村文化展示工程、文艺人才队伍培养等文化项目,引导各村量身定制文化建设方案。二是开展文明创建评比活动。开展“孝敬父母好儿媳”“党员综合示范户”等评比活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三是深入挖掘和搜集整理村落的名士乡贤、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四是大力培育乡村精神。从德、孝、义、能等方面,定期从各村推选“乡村名人”,用身边榜样教育引导。
三、思考与启示
(一)借鉴可复制的路径,打牢美丽乡村建设基础。浙江早在2003年开始实施“千万工程”时,走的第一步就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垃圾收集、村内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向面源污染治理、农房改造、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拓展,走出了一条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近年来,我县也从环境卫生整治方面着手,采取“人均一元钱”、设置公益性岗位、拆违治乱等方式,不断转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虽然我们财政资金与浙江相比差距很大,但我们在考虑在有限的、可承受的资金范围内,先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期规划,可以加大政策支撑,实行分类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情况,把握好建设力度、推进速度与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的关系,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和重复建设,走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这第一步。
(二)挖掘乡土文化,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色。通过实地观摩,我们发现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乡土文化和特点,比如桐庐县荻浦村充分挖掘申屠氏名人故事,以孝为先,以孝为荣,世代的传承形成了荻浦特色的孝义文化;余杭小古城村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在浙江省率先开展“双述”“双评”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工作,以及“村务处置通知单”等一系列村务处事办法,提出“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的民主工作法。我们在创建美丽乡村时,应该因地制宜,重视发掘乡土文化,善于挖掘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历史古迹,整合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着力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特色乡村格局。在此基础上,除了传承传统文化、挖掘地方特色,还可以进行村容村貌的再加工、再塑造,让乡村更具魅力。
(三)注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美丽乡村建设蓄力赋能。通过实地观摩、专家教授讲解,我们充分认识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作用。何斯路村在2008年以前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浙中贫困村,但在村党支部书记何允辉带领下,从成功探索种植出薰衣草开始,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成为中国乡村建设的佼佼者。目前,我们一定要克服村党组织书记集体经济发展意识不强、存在畏难情绪,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不规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引导镇村两级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积极探索资源开发驱动、产业发展带动、服务创收撬动、“三变”改革促动、项目支撑拉动型等多种发展模式,在实施光伏扶贫项目、探索“折股量化、入股分红”资金使用模式和组织实施中央和省级财政扶持项目的基础上,根据各村不同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盘活闲置或低效利用的资源,提高使用效益,强化租赁经营,积极引导村党组织书记发挥领头雁作用,牵头组建生产合作、服务合作、劳务合作等各类生产服务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服务群众,为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障。
【来源:中共临洮县委组织部 | 编辑:陈作喜 | 编审:安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