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领航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之一)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1-09-24 11:59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金黄稻谷千层浪,累累瓜果十里香。农民丰收节里话丰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满是感慨:“咱农民赶上好时代,感恩总书记,感恩共产党!”
程夕兵至今念念不忘,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沿着田埂下到麦田,和大家聊起了粮食生产。“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农民,乡亲们心里暖烘烘的。”老程说,这些年政策越来越好,种粮补贴给力,技术服务到位,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咱种粮越来越有底了。”
庆丰收、感党恩,在塞上江南,在洞庭湖畔,在华北平原,一个个农民丰收节现场,歌声锣鼓响起来,民俗秧歌舞起来,这是亿万农民的喜庆节日,这是伟大祖国的丰收礼赞!
丰收,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从白山黑水到黄土高坡,从鱼米之乡到雪域高原,田野里、灶台旁、炕沿边,一次次拉家常,一句句暖心话,寄托着总书记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殷殷关切、深深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连续6年站稳6.5亿吨台阶,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农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三农”发展不断延续好势头,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这是国情世情的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这是关乎长远的战略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在广袤田野落地生根。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村民李龙植记忆犹新: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他家,了解一家人收入和生活情况,又盘腿而坐,同村民们亲切交谈。
在吉林延边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多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关键小事”体现为民情怀。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实施,光东村土路成了水泥路,自来水管网由分散式升级为集中式,210户村民家中,旱厕变成冲水马桶。
小村焕发新貌,正是全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行政村。越来越多的乡村路通了、水清了、村美了,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乡村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
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让返乡人才多起来,让村子人气旺起来。”三涧溪村党委书记高淑贞信心满满,3年时间,三涧溪村强党建、引人才,支部建在产业上,鼓励党员和年轻人家门口创业。33岁的宋章峰承包了24座红薯培育大棚,号称“薯立方”,退伍军人李其晓在村里干起了多肉植物种植,产业来支撑,乡村大变样。
如何让人才在乡村大显身手?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热实践中历练,经受考验,磨练党性,增进群众感情,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
希望的田野犹如磁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农村。2020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010万人,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活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
2012年12月30日一大早,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积雪,来到地处深山的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逐一走进困难群众唐荣斌家、唐宗秀家看望,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
巍巍太行,困住了骆驼湾村,全村608口人中428人属贫困人口。骆驼湾村的贫困状况令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揪心。
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太行深山访民生,秦巴腹地谋发展,西南边陲看真贫,8年多来,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这是举世瞩目的国家行动: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促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343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中西部573个贫困县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601亿元。
这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骆驼湾村脱贫了,村道笔直绿树成荫,农家小院青砖灰瓦。唐宗秀喜上心头:“我和老伴在村旅游公司干保洁,每人每月挣2000多元,还有土地流转金、光伏收入,如今这日子做梦也想不到!”
曾让习近平总书记感到揪心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悬崖村”村民,翻越了“贫困大山”;“苦瘠甲于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告别了水资源短缺,摆脱了贫困……一个个脱贫乡村大踏步赶上来,道路畅、环境美、产业旺,山乡巨变,山河锦绣!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叮嘱:“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青海省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溪流潺潺草场青青,红瓦黄墙点缀其间。今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平均海拔3300米的村子。
“欢迎总书记!”50岁的村民索南才让带着一家三代站在家门口,向总书记献上洁白的哈达。
“总书记关心我们的生活情况,关心接下来有啥期盼,一句句话就像是暖流般温暖心田。”索南才让讲起那天的点点滴滴,难掩自豪。像索南才让一样,对于接下来怎么走,全村上下干劲十足:从山沟搬出来,还要“稳得住、能致富”;建生态旅游园、购置生产母羊、租赁集体草场,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让增收路子多起来……
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巩固拓展。各地压实责任,强力推进,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今年一季度,河北省共确定防贫监测对象4.1万户9.7万人,全部落实帮扶措施;贵州省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3万多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再次出征。一句话,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产业如何发展壮大?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5月11日,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黄花这个产业,让它成为乡亲们致富的一个好门路,变成群众的‘致富花’。”
小黄花成了大产业。云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庞有军介绍,当地成立服务黄花产业指挥部,生产、加工、销售全方位扶持,目前全区黄花产业总产值达13.42亿元,同比增长20%。
一个个特色产业,联结着千家万户。田间地头话发展、农家院里算收成,农家小账本连着“三农”大账本。
在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农民增收:“要延伸产业链,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在河南省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总书记关心农产品加工:“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把油茶业做优做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习近平总书记颔首赞许:“这里不仅有‘一产’,还有‘二产’‘三产’,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附加值也上来了。”
…………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全国乡村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截至2020年,农业总产值10.7万亿元,休闲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电商等营业收入近4万亿元。截至目前,各地龙头企业通过产销订单、土地托管等方式,带动1.25亿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天蓝水清地绿,远处竹海绵延,近旁花木扶疏,一条四五米宽的乡村绿道,串联起了古银杏群和农家小院。
“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好了青山,如今换来金山。”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说。2020年余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8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24万元。好风景带来好前景,余村人吃上了“生态饭”,农家乐业主潘春林感慨:“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会收获红利。”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脚踏实地加油干,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一定能创造新的更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