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人才工作 》正文

【人才大汇聚·共襄新发展】刘玉坤:在考古事业砥砺奋进 让中华文明熠熠生辉

来源:临洮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2-04-22 09:42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刘玉坤,女,汉族,1972年6月出生,籍贯河南省邓州市,现定居于甘肃省临洮县,现受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队,主要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并协助负责社科院考古所西北工作站的运行。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刘玉坤的坚持和努力对于向世界更好展示绚丽多彩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深入研究彩陶文化、更好地保护珍贵文物有着积极的作用。


自1992年9月开始,刘玉坤始终坚持在考古一线,先后在河南邓州、甘肃临洮马家窑和寺洼等遗址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及文物修复工作。2018年至今,受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队,在甘肃临洮负责马家窑、寺洼遗址出土陶器的修复工作。马家窑、寺洼遗址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托“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社会与聚落”课题,近年来对两处遗址展开了大范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房址、墓葬、窑址、灰沟、灰坑等遗迹,并收集了大量的陶、石、骨等质地的遗物。经过修复后,得到数百件陶器,这些陶器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在中国考古学乃至世界考古学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吸引了不少美国、英国、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的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敬  业

近三十年来,刘玉坤始终在考古一线工作,生活和工作环境在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每年大多数时间在野外进行考古工作,需要面临风吹日晒,且十分消耗脑力和体力,数十载的坚持是她尽职尽责的体现,彰显了她高尚的职业品质。在长期实践中,结合考古发掘经验,刘玉坤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专门化的陶器修复。无论是考古发掘,还是文物修复,都是十分细致的工作,既枯燥又耗时,需要耐心、严肃、认真的对待,长年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工作,无疑是要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这在刘玉坤身上有着明显的表现。她正是在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下,投身于社科院考古所西北队的考古事业中,她的这些品质,值得称赞和学习的。

精  益

因陶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破损,受人为或自然因素影响,多会出现残损、龟裂、污渍等现象,对其进行修复是更好认识陶器价值的必要前提。陶器修复工作有很多复杂的技术工序,需要良好的职业精神才能胜任。在陶器的修复中,她在清洗、粘接、补配、作色等工序上均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各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她修复的陶器,在尺寸、造型、纹饰等方面均与器物原面貌相符,做到了文物修复要求的“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通过精确的拼接、稳定的支撑,使一件陶器各碎片断面完美粘合,最大限度的消除了因裂隙导致的造型变化,让修复好的陶器接近其原始状态,她在陶器修复中严格把握每一块陶片的拼接,高质量完成了各件陶器的修复。

专  注

临洮马家窑遗址、寺洼遗址的考古发掘每年均出土数以十万块的陶片,即使以一陶器碎片的散落范围计算,区域内往往有数千或上万块的陶片。她的工作就是从数千甚至上万的陶片中找到属于同一陶器的碎片,通过分析每块陶片的特征,将同一陶器的碎片找出,分拣好陶片后,则是进入粘合的阶段,确定每块的位置,并将它们精准的拼接在一起,这都离不开她的耐心、执着和坚持。正是因为她的内心笃定、不急不躁的专注精神,才使我们能看到一件件残破的陶器被高还原度的修复好。

创  新

陶器是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的,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历史的承载物之一,在考古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陶器修复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面对不同类型的陶器需要不断的探索新技术,并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更好的完成修复工作。刘玉坤不仅善于应用陶器修复的一般技术和经验,而且就临洮史前文化彩陶发达等特征,总结了一套适宜分拣、拼对彩陶的方法,使陶器修复更加科学和效率。


一锹一铲,叩问大地缄默;一担一篮,剥除历史尘封。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更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刘玉坤的坚持和努力对于向世界更好展示绚丽多彩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深入研究彩陶文化、更好地保护珍贵文物有着积极的作用。

【来源:看临洮微信公众号 编辑:邢玉梅 | 编审:安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