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百亩田” 激活“共富源”——临洮县村均“百亩田”模式激活村级集体经济“一池活水”

近年来,临洮县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通过“强支部引领、强资源整合、强科技增效”三大路径,在全县创新推行村均“百亩田”发展模式,显著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支部引领,以群众议事凝聚发展共识
走进临洮县衙下集镇红峪村的“百亩田”示范基地,甘肃达哇央宗现代农业集团的技术员正手持专业设备,仔细监测着土壤墒情:“这样的地力,如果不施用优质有机肥改良,农作物产量很难保障。现在好了,你看这墒情和农作物长势,变化很明显。”
这片焕发生机的土地,正是红峪村推行村均“百亩田”模式的生动实践。红峪村党支部以“整治撂荒地”为突破口,精准锚定生物有机肥试验项目。通过村民议事会广泛征求意见、凝聚共识后,迅速成立“土地攻坚小分队”。“当时听说要整治这片荒地搞试验田,还流转土地,我有点犹豫,”参与流转土地的村民赵宗福回忆道,“但驻村帮扶队和村干部挨家挨户讲政策、算收益,每亩有流转金,还能优先务工,这好事儿咱得支持!”最终,小分队成功与26户群众签订了100亩撂荒地流转协议。
昔日撂荒地如今焕发勃勃生机,整齐的田垄间,柴胡、玉米、万寿菊长势喜人。望着丰收景象,村党支部书记支庆锋抓起一把黝黑的泥土感慨道:“这黝黑的土壤,就是土地给予我们辛勤耕耘和科学治理最好的馈赠!预计这片‘百亩田’今年就能为村集体增收5.3万元以上。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我们盘活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信心账!”
今年来,临洮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依托基层群众议事会,引导34个村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流转等方式整治撂荒地2104亩,通过推行村均“百亩田”模式盘活了闲置资源,走出一条支部引领、群众参与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
农机助力,以资源凝聚形成发展合力
走进临洮县峡口镇连片的“百亩田”,不见往日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忙碌身影,取而代之的是轰鸣的农耕机在田间划出笔直线条。
“以前种20亩地,全家老小得忙活大半年。现在托管给农投公司,手机联系机械种庄稼就轻松多了!”站在地头的普济寺村村民普政统笑着算起账:去年将土地托管后,每亩成本直降100多元,自己腾出手在附近务工又多挣1万元。
这样的转变源于峡口镇构建的“镇农投公司+村级服务网点”双轮驱动体系,镇农投公司科学调度30多台(套)大型机械组成“服务队”,13个村级站点化身“田管家”,农户只需一个电话,耕、种、管、收全链条服务送上门。目前全镇投入各类农机具100余台(套),机械作业覆盖率达80%以上,平均每亩作业成本降低25%。
峡口镇农机助力村均“百亩田”模式,也是临洮县构建全域农机服务体系的生动缩影。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机合作社16家、村级农机服务队54支,18个乡镇农投公司实现农机全覆盖,年服务面积达200万亩以上,亩均减少人工500余元,推动各村集体增收2万元以上。
科技赋能,以集体增收提升发展效能
“原来我们种植的旱地农作物是‘靠天吃饭’,产量低、跟不上市场行情,农民辛辛苦苦一年种植收入没有外出务工半年收入高。”龙门镇东二十里铺村党总支书记张震说。
面对这一困局,龙门镇积极争取临洮有机蔬菜现代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站在东五里铺村项目规划图前,龙门镇党委副书记杨亚丽向记者详细介绍:“这个项目是我们落实‘百亩田’模式提质升级的关键抓手。我们计划总投资2800万元,分两期在东五里铺和东二十里铺村建设核心示范区。”
项目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的联农带农机制。“该项目建成后,可直接吸纳本地1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实现务工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同时通过土地入股、管理服务费等途径,预计每年村集体带来超过40万元的收益;其科技示范效应还将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蔬菜种植2000亩以上,惠及500余户农户。”龙门镇副镇长王林胜指着正在施工的连栋温室说。
龙门镇的实践,为临洮县村均“百亩田”模式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临洮县将聚焦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全面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有力推动村均“百亩田”模式在科技赋能下结出硕果。
目前,临洮县通过党支部统一流转、村集体投入资金、农投公司主导经营、群众就近务工投劳等方式,结合撂荒地整治、整合零散土地,打造马铃薯、中药材、菊芋等特色产业“百亩田”种植点,全县128个村种植1.3万亩,预计村均收益5.1万元以上。